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一十八章 神州一统开新篇


    仅仅经过两年时间的演变,原本就矛盾重重的西州回鹘陷入了分裂。

    部分回鹘贵族突然发动政变,囚禁了国主毕勒哥,并立还没满岁的王子月仙帖木儿为王。

    控制高昌之后,叛军倾巢而动,突袭伊州,意欲一举赶走大同帝国安插在西州的钉子,再大力整治国内。

    几乎是数年前沙州之战的翻版,回鹘人倾国而来的大军在伊州城下撞了个头破血流,还被随即赶来的同军援军攻破了高昌城。

    遵照正乾皇帝都旨意,铁腕镇压回鹘叛乱后,李彦仙又扶毕勒哥复位。

    相比已经被吞并的高丽、夏国两国,西州回鹘的国情更加复杂,其国的人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结构都迥异于中原,直接一口吞下,将会留下无穷后患。

    在“帮助”、改造属国上,大同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回鹘最终必然会被大同消化,剩下的只是时间沉淀和继续反叛者的鲜血浇灌,已经用不着正乾皇帝再格外关注了。

    而战乱从未停歇的北疆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战,阻卜人的反叛成功激怒了金人,但随后的远征并不顺利。

    穷得都要使用石箭簇的阻卜人失无可失,显然比起曾经阔了两百多年的契丹人更加有韧性,也更善于和远道而来的金军兜圈子。

    可以预料,国力不济的金国迟早会被这种烦不胜烦的战争拖垮,并不断收缩。

    而金国一旦退出草原,留下的统治真空也必然会被阻卜人填补。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新崛起的草原王者也肯定会向更利于生存的东、南两方扩张。

    到那时,便轮到已经完成火器新战术训练的同军闪亮登场,拯救大同新的藩属国——金国了。

    当然,女直人的扩张惯性没那么容易衰减,再怎么也能坚持个十年八年。

    大同帝国还有足够的时间整顿内部,推行更加深入的社会改革。

    春节之后,正乾皇帝便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幸。

    这一次的目标是纳入大同治下已经一年多的湖广、江西、广东等路。

    广东路,韶州翁源县行宫。

    正乾皇帝放下手中的奏疏,看着坐在下首有些拘谨的绿袍官员。

    “宋卿此疏很不错,甚和朕意。”

    绿袍官员赶紧起身,谦虚道: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正乾皇帝此番召见的官员姓宋名江,正是其人二十三年前落脚梁山草创同舟社时,就已经认识的郓城小吏员兼江湖大佬宋江。

    十三年,宋江的老上司时文彬主政东平府,深感压力巨大,乃召颇熟庶务的其人辅佐自己。

    随后,宋江又受时文彬举荐,参加并通过了朝廷组织的吏员转官考试,获得了苦寻多年的“出身”,彻底洗白了身份。

    可惜,受限于自己的见识、阅历和多年小吏经历养成的工作习惯,宋江在大同的仕途并不顺利。

    兜兜转转十多年过去,其人还一直在州、县担任“说话不作数”的佐僚官。

    前年,大同灭宋,时年已经五十一岁的宋江为了搏最后的进步,积极争取到了选调广东路任职亲民官的机会。

    皇天不负有心人,这次正乾皇帝行幸,正好路过宋江主政,并召其召问政。

    宋江深知论天下大势、兴替循环之类的大道理自己讲不好,便在自己擅长的基层事务上做文章,向皇帝所献之策也与基层积弊有关。

    徐泽听后很感兴趣,便安排其人上交了这份奏疏。

    宋江认为天下兴废皆在“人”上,一切良政变为恶政也是因人而起。

    而最擅长曲解朝廷善政,变良政为恶政者,莫过于基层官吏。

    为杜绝基层官吏上下其手,坏朝廷善政,其人献策有二:

    其一,改进籍簿制度。

    大同改进了赵宋的籍簿制度,不仅依托共建会组织人口普查,还制定“鱼鳞册”。

    由各地官府将治下百姓的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绘制并标明相应的名称,便是鱼鳞册(田图状似鱼鳞)。

    鱼鳞册就是官府摸清地权、清理隐匿、收取赋税的根本依据,但只要官民勾结,原本再精准的鱼鳞册也可以做文章。

    宋江的建议是由县官每年核实百姓填报户帖(包含丁口、田宅及资产变动等情况),除了县里留存一份原始资料外,还需上报户部、巡抚司、州(府)。

    朝廷再依地方上报的数据,每隔十年大造一次鱼鳞册,以防止各地上户勾结官吏,擅改存于县中的鱼鳞册数据。

    很明显,籍簿资料由“单机”改为“全国联网”,可想会产生怎样的威力。

    其二,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

    大同的基本盘继承自宋、辽两国,也不可避免地延续了两国的腐朽制度,其中就包括一些官绅的隐性特权。

    尽管大同打击大族凭借政治和体量优势,肆意争夺自然和社会资源,且有吏部、监部和共建会等部门的共同监督,这些特权受到了打压。

    但随着王朝进入稳定期,原本就存在的政策漏洞肯定会越开越大,依附官绅隐田、隐户等问题还是会出现。

    摊丁入亩便是废除以“人”为纳税依据,统一用“生产资料”为依据,不仅能有效防范基层积弊,还有利于“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落到实处。

    其实,徐泽以前都想到过这些改革措施。

    只是,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

    大同彼时忙于开疆拓土,不宜盲目扩大社会矛盾。

    什么都想抓的结果,便是什么都抓不住。

    更关键的问题是找不到具体抓这些问题落实的人,再好的改革政策也落不了地。

    宋江的奏疏洋洋万余字,不仅有建议,还有具体落实的方法,确实超越了徐泽对其人的期待。

    但,有这些还不够,改革最重要的不仅是方向和方法,还有决心!

    “宋卿,你可知这些改革政策一旦落地,你这位倡议者怕是要背千古骂名了。”

    宋江当然早想过这些问题,大丈夫生于世,若不能青史留名,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想到此处,其人当即伏身下拜。

    “为大同江山千秋万代,为圣天子开盛世太平,臣不惧任何骂名!”

    “善!”

    此次南巡,不仅收获了愿为大同江山自我牺牲的宋江,还另有喜讯——万里之遥的耶律大石遣使报捷:

    辽军大败西域各邦联军十万于卡特万。

    随后,耶律大石称帝于起儿漫,并奉为自己上尊号“乾佑皇帝”,建年号“延正”。

    徐泽并不是很在意这位异姓“皇弟”如此露骨的马屁,他要的是耶律大石在大同暂时达不到的地方,为华夏播撒影响力。

    天下之大,容得下他的大同,也容得下耶律大石的大辽。

    并且,其人坚信,自己有生之年,大同的西疆还会与大辽东疆接轨。

    (本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