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5章 归京

    上京的夏日,烈日炎炎,既干且热。

    世人苦夏,达官贵人府中有去岁便藏好的冰,可不畏酷暑。

    但御史大夫荀巧两袖清风,以清廉闻名,府中自没有这般豪奢。

    实在热了,阖府便在自挖的小池塘边纳凉、打扇。

    往年,荀府都是这么过的。今岁不知谁在圣上耳边提了一嘴,圣上感念臣子朴实,开口赐了一窖的冰,用以度夏。

    除御史大夫外,其下御史皆赐了份额不等的冰。

    下朝后,荀巧领众御史往御书房谢恩。

    他虽身负监察百官之职,但面上倒不像某些自诩正直的官员,不苟言笑。相反,他整日春风拂面,逢人便展颜。

    有人谓他老狐狸,被荀巧当面听了,亦笑眯眯颔首。

    知他特来谢恩,圣上笑骂了句,“这个荀望达,装模作样。朕忙得很,叫他无事且滚一边去。”

    荀巧自滚回了府。

    归府后,得知夫人钟氏在会客,便问道:“什么客?”

    “钟二夫人。”管家道,“说是府中钓了不少鲜鱼,送了五尾来。”

    五尾鱼的事,也要亲自跑一趟?

    钟二夫人是钟氏二嫂,既是女眷,荀巧不便掺和,暂将疑惑埋在了心底。

    他道:“我去书房,有人寻便来通传。”

    荀巧的书房,称得上阖府最值钱的地方。

    他别处节俭,但文房笔墨中,勒紧了裤腰带,也坚决要选上品。

    府中中馈倒是不曾乱用,荀巧常用的法子,是以物易物。

    他习得一手好字,便用字去换笔、换墨。

    如今书案上的一方乌色端砚,便是他用整整一本手书的《林书纪要》向圣上忝颜所换。

    照例洗护了一番心爱的端砚,荀巧取出一封长信,抚须静看。

    信中所述,是荀宴离京去往各地办案时,经历的种种,事无大小,俱在信中详细托出。

    荀巧和这个小儿子,表面父子,实如好友。凡有事,荀宴都会毫不避忌地同他讲述,荀巧亦乐于解惑。

    他很少端长辈架子,对小儿子,是真心欣赏佩服,只可惜……

    书房外,脚步声响起,荀巧听出是夫人特意加重了步伐,便放下信,起身迎去。

    夫妇俩对了个照面。

    钟氏手提绿豆汤,温婉一笑,“先喝碗汤,消消暑。”

    本就无要事,荀巧当即与她转道外间小桌。

    沐着微风,钟氏为他盛汤,轻言细语地与他交谈。

    荀巧和钟氏是少年夫妻,二十余年携手共度,情谊甚笃。府中亦不曾纳妾,后院清静,阖府在京中是难得的和睦。

    夫妇俩最常交流的,就是儿孙之事。

    钟氏道:“二嫂此来提了三郎的亲事,有意为我大哥的小女儿说亲。”

    荀宴行三,这句三郎,自是称呼他的。

    荀巧动作一顿,看向她。

    “我婉拒了。”钟氏叹息一声,“但三郎年岁日长,他又是人中龙凤,今后说亲之人只多不少,我该如何说呢?”

    钟氏的眸中,含着细细愁丝,与夫君荀巧对视,在他脸上,看到了同样的忧虑。

    清甜的绿豆汤,逐渐无味。

    荀巧放下了瓷勺。

    他着眼于荀宴才智,竟是未曾考虑过此事。被钟氏一点,也不由犯难了。

    实则是,小儿子的婚事,并非他能做主的。

    夫妇二人,不由同时想到了五年前的那夜。

    …………

    五年前,将将入睡的荀巧被管家急声唤醒,道有贵客来访。

    深更半夜,漂泊大雨中,荀巧披了外衫匆匆走至前厅,惊讶地发现贵客竟是当今圣上。

    圣上身畔,携了一位十二三岁大的少年。

    “望达。”皇帝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模糊,但目光清明无比,直直地朝荀巧望来。

    他道:“我有一事,要托付与你。”

    荀巧正色倾听。

    皇帝要托付给荀巧的,乃是他流落在外的亲子,名宴。

    皇帝道,宴的母亲是他潜邸时所识。当时他正在南方办差事,二人意外之下有了姻缘。

    他本欲将人带回京中,但途中突遇险情,二人就此离散。

    事后再遣人去寻,已寻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