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章 护国道安寺

    五重寺在符秦时期已经改名为护国道安寺,世称“沙门释姓之源”,只是现在符秦灭亡不久,大家不敢再称其为“护国道安寺”,所以在王彬的口中仍用其旧称,称其为“五重寺”。

  苻秦的国师道安,东晋时代杰出的佛学家,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常山扶柳县人士(今河北省冀县境)。出生书香,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时,通达五经文义,从而转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二十四岁遇佛图澄,亲教十余载,甚得器重,委以重用,常代说法。佛图澄寂后,因战乱离河南至山西,与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共同研究后汉安世高所译的有关禅观方面的《阴持入经》、《道地经》和《大十二门经》,并作了注解。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筵请道安入住长安五重寺,宏扬佛法,并主持翻译事业,时译场几千人余人。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等。且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凡佛信徒应以释姓为姓,自此方有沙门姓释之始。道安不仅精通佛法,经典娴熟,亦为一位知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家。为当时长安一般衣冠子弟所请教之导师。

  世传“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说。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圆寂于长安五重寺,时年七十四.观师一生为法忘躯,译经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之多。为般若学中(六家七宗)“本无宗”宗祖。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曾赞公为“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隋天台智者大师,赞公曰:“佛图澄、道安、慧远三叶相承,若日月星之丽天也。”可见公一生,功在万古,炳煜永世。

  法显高僧二十岁后离开山西宝峰寺,之后便进入长安五重寺,迄今为止已经四十余年,尤其是在五重寺的这一段时间,法显深受道安的影响,道安弘扬佛法,主持翻译事业,法显作为世人眼中的得道高僧自然也参与了这一项伟大的事业。

  但是经过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

  北境久经战乱,皇族士族偏安一隅,王彬在建康城中出家,因为时局混乱,以前从未离开过南朝,长安虽然久经战乱,但是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佛教的交流中心,尤其是道安和法显所在的“五重寺”在佛家眼中更是佛家圣地。

  跟随者法显,王及一行人来到了“五重寺”,王彬等人一下子就被这里恢宏的建筑和庄严的道场所震憾了,虽然他们从南朝正朔而来,但是此刻倒是颇有些“乡下人进城”的感觉,而让王彬更为欣喜的则是藏经阁里浩如烟海的佛典和无数来来往往的高僧大德。

  兴奋、幸福!

  兜兜转转,王及五人怀着激动的心情跟同法显进入到了五重寺的会客厅中。

  只见厅中已有一对貌似父女关系的两人在等候,男子的年纪同王及相仿,衣着华贵,背脊挺直,相貌不凡,眼神傲然,极具威严气势!那女孩约莫7岁左右,衣衫清丽,头戴官饰,虽然年纪尚小,但是容颜秀美,十足是个绝色的美人胚子,坐在椅子之上,顾盼之间颇具英气。

  两人看到法显进来,起身相迎。法显双手合十,道:“让崔公久等了!”

  “大师严重了,此次长安之行,能得见高僧,已数幸运,谈何久等。”中年男子对着法显高僧说话收起了无人之时的傲然之气。

  “我身后诸位乃是故友高徒以及他的本家,两家请在此稍坐,今日除你们两家外尚还有贵客未到,待我入内稍作准备,两家请自行品茶,怠慢之处,还望见谅。”说罢,法显从客厅内侧入内堂去了。

  王及、王彬、王鸣原坐在了客厅中崔姓男子的对面,两位随从见法显离开也就各自出去遛弯儿去了,客厅之中只剩下了相互不认识对方的两拨人。

  王及、王彬、王鸣原三人此时衣衫褴褛,与一般流民无二,而对面二人衣衫华丽,颇具贵气,气氛略显尴尬,成年人只顾各自喝茶。

  片刻之后,还是小女孩率先打破了寂静,拉着崔姓男子的手说道:“父亲父亲,你看对面那个小孩的鼻子好大好红啊,像一个大樱桃一样,哈哈哈”

  王鸣原长相也是俊美,就是长了一个大红鼻子,鼻子较常人偏大,而且鼻头之上常年有一圈红晕围绕,加上王鸣原皮肤偏白,这个鼻子就显得尤其明显,从小到大让其不胜烦恼,加上此刻自己的样子颇为狼狈,想想自己此刻应该同一个小丑一样,听得女孩这么说,一阵恼怒,正要发作,想到自己现在的身份之后又马上平息了下来,心想:“这女孩长得倒是挺可爱的,为何如此没有礼貌!”

  王及听到女孩这么说,颇为尴尬,:“小儿路上感染风寒,一直未见好转,好几天了,风寒全部积郁到鼻子上了,现在又大又红,见笑了!”

  “孩子无礼,童言无忌,还请不要见怪!”说罢崔姓男子佯装发怒的瞪了女孩一眼,女孩也是蛮不在意,瞪着自己圆圆的大眼睛不停打量着王鸣原,像是好奇,又像是嘲谑。

  “不知贵姓!”崔姓男子转移话题道。

  “俗家姓王。”

  “哦,原来姓王,倒不知本家是属于琅琊王氏一脉还是太原王氏一脉?”崔姓男子倒像是突然之间来了兴致!

  “乱世飘零,本家族谱早已丢失,只是王氏众人普通一员而已,让大人见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