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二零章 资本家速成班


    “不要总是说我爹要饭的。”

    小公主抗议。

    “可他就是要饭的出身啊!”

    杨丰说道。

    小公主无言以对。

    不过周王的确就是这么想的。

    第一步先让他的三个护卫,能够在西宁立足。

    垦荒其实也够了。

    湟中虽然穷点,但两万户的农业还是能撑住,毕竟有灌溉便利,周围都是高山,河谷农业会很发达,就是耕地可能少点,但有了青盐,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有钱在手还不好办?改造可开垦荒地,明朝在川西的几个卫所,在大凉山一带靠着高山融水,通过改造农田,都能大规模种植水稻,湟中就算因为气候条件不能种水稻,小麦,粟还是完全没有压力的。然后坐拥一支强悍军团,藩王身份也足够给他跋扈的自由,就是去抢周围部落都行。

    虽然周围部落这时候都已经是朝廷的羁縻卫,但他可是藩王。

    按照惯例,他去就是节制这些卫的。

    所以他相当于青海王。

    先把这些羁縻卫的部落收服,然后打通商道,坐拥农业区和盐场,控制周围牧区……

    俺答汗之业啊!

    周王明显已经踌躇满志起来了。

    然后坐拥这片根基,在河湟坐观中原纷争,有机会就席卷陇右,纵然不能得窥神器,断陇右而王还是很有希望。

    当然,他喜欢就去干吧!

    杨丰就喜欢这种有进取精神的年轻人。

    人家才三十来岁,前途还远,原本历史上他可是还得活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时间,估计都足够他一统高原了。周王就这样算是被彻底踢出了中原,接下来将带着他的迁徙大军,踏上前往西宁的漫长旅程,不过他在河南的产业肯定保留。包括晋王在太原的产业也一样,藩田的确换了,但其他产业尤其是地产,商铺,包括藩田之外购置的私田,这些肯定依然都是他们的。

    所以人虽然走了,这些产业依然能给他们提供不菲收入。

    周王府虽然改成宋祠,但晋王府却依然是晋王家族产业,所以杨丰正撺掇王太妃,把这片王府出租,毕竟也是很大一片地方。

    至此北方再无强藩。

    晋周二王移藩,齐鲁二王一个傻子一个未成年,燕王虽然封地依然是北平,但实际上多年未归,目前一门心思研究航海。而且拿着杨丰给他的世界地图,明显踌躇满志中,反而对大明的事情,似乎没有了那世俗的欲望。毕竟对于一个就喜欢开疆拓土的人来说,看着世界地图上大明的那点地方,总是难免如笼中的猛兽般,感觉自己浑身精力无处发泄。

    而辽王等位置偏远,威胁不到京城。

    也就还剩下秦王。

    所以下一个是秦王,不过这种事情得找机会才行,而且接下来杨丰还有大乐子看,他也没兴趣再去祸害秦王了。

    贡院。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话说你爹应该来很兴奋地这样喊一句啊!”

    杨丰坐在他的马车里,看着前方那些走入贡院的举子。

    大明洪武三十年的会试,正式拉开了序幕,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数千举子,将在这里开始他们鲤鱼跃龙门的拼搏,话说他都有一种欣赏高考大军的感觉了,不过这些举子年龄倒是都稍微大些……

    反正又不限年龄。

    考到白胡子的都有,不过这时候暂时还没有。

    而且会试并不是只一届,往年没考中的那些举人,依然可以来继续考试,举人身份只要考上,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明朝后期参加会试越来越多,最高纪录五千多举人同考。不过一些考的次数太多,实在是没什么希望的,通常吏部也就劝他们不要太执着,大不了给个教谕。

    明朝后期其实知县一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是举人从教谕升迁。

    郓城县整个明朝其间,举人出身的知县比进士出身的知县还多,而且不仅仅是举人,贡生也可以,并不是只有进士才行。

    不过在明朝对功名上还是很严格。

    要说卖官鬻爵这个的确有,但像我大清一样,通过捐个监生然后系统化卖官是没有的,明朝的监生根本没有做官机会,所以甚至有监生哀叹花几千两银子什么都没得到。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崇祯但凡有我大清头脑直接开始系统化卖官,大明朝还不一定能亡在他手里。毕竟对于那些乡下土财主来说,哪怕就是不能做官,花几百两买个功名,死后刻在碑上好看也值了。

    乱世不乱世并不重要。

    我大清卖官生意最兴隆时候恰恰是太平天国时候。

    结果卖的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功名如草芥,道台多如狗,一个个候补道穿着租来的官服,人前光鲜,回家关上门和仆人丫鬟坐一张桌子上喝粥……

    老丈人做仆人,小姨子做丫鬟,兄弟做长随,一起打着官威坑蒙拐骗。

    官服都得穿的小心翼翼,毕竟租来的弄脏了很麻烦。

    所以,还是得拉下脸来。

    好面子是不行的。

    我大清就靠着卖官,都能延寿数十年,崇祯拉不下面子,也就只好上煤山了,做政客的大忌就是非要讲个尊严,不要脸才是一个合格政客的基本素质。

    人至贱则无敌。

    政客也一样。

    “王秀才,我正寻思你怎么失踪了,却不想在此相见。”

    正在发散思维的杨大使,突然在举子中间看到了个熟人。

    失踪的王奋。

    后者尴尬的一笑,仿佛没看到他。

    “王秀才,王奋,你干嘛躲着,上次在太原多亏你给我出主意,这来了京城怎么也不去找我,咱们也算是老熟人了,你那搞阴谋的本事我还不清楚吗?你还考什么啊,回头我去跟皇帝说,让他直接给你个进士,不就是进士嘛!

    咱们都是自己人,小事而已,二甲不好说,三甲一句话。”

    杨丰继续喊着。

    那些举子们一个个目光不善地看着王奋。

    “大使认错人了,这位是山西屯留籍举子王蕡,并非王奋,至于在太原就更无从谈起,王兄这一年都在京城借住寺庙读书备考。”

    王奋身旁另一个举子赶紧说道。

    “调皮,他明明就是王奋,当初在太原,给我出谋划策的,只不过晋王意外薨了之后,他也就失踪,我还以为就像那戏文里的隐士,功成身退飘然远去,没想到还是位举人,王秀才,你就等着做进士吧!”

    杨丰笑着说道。

    王蕡赶紧低着头,一言不发地走进了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