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0018章 论土木堡


“怎么了?”皇帝问。



孙承宗长叹一声,说道:“先帝与下臣,有千古不移的君臣之谊。他既龙驾大行,吃不成他平生最爱吃的罗汉果,下臣又哪里吞咽得下。”他说着就喉头发哽,敛眉唏嘘。孙承宗心里激动啊,一方面是怀念当年他与朱常洛的师生之情,一方面是感念君王的知遇之恩,最后是自己隐藏多年的怀才不遇之感。

“孙先生感念先帝之情,令朕十分感动。唯一能够报答先帝恩情的办法,就是帮助朕治理好大明。”

“陛下说的是,微臣有些失态了。”

“朕刚才听你说的蒙古军队好像很弱,那为什么当初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爷带着五十万大军被瓦剌首领也先歼灭了呢?

“土木堡之变已过去一百七十年了,不少文人记载史籍是有错误的,微臣曾经到土木堡实地查探过。”

“既然你了解此事,就给朕讲讲吧!”

“成祖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为满足卫戍京城的需要,设立了京营七十二卫。七十二卫兵员当在四十余万的规模。但是到了宣德年间,因为往边郡调遣及军户逃亡的原因,总兵力仅仅达到原额的一半。除了卫所之外,朝廷每年定期在春秋两季征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淮阳等卫及宣府军士到京师备操。这些备操军分春秋两班,每班八万人,满额总共十六万兵,由此得名班军。”

“为何军户脱逃的那么多啊?”

“回陛下,卫所军户分为屯军和守军。守军逃亡的比较多,这是由于国家承平日久,豪强、权贵、军官侵占军

屯、压榨屯军的现象在全国都很普遍,屯军不堪劳役,又无力偿还因屯田数量不足而需要担负的钱款,于是纷纷逃亡。”

“那么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前夕,京营的战兵有多少人呢?”

“当时京营的战兵纸面总人数为战兵十四万余人加班军八万余人,即大概二十二万士卒。英宗皇帝当时亲政准备得特别匆忙,跟随亲征的可战之兵应该在十五万左右。到土木堡之前,英宗皇帝派遣一部分先锋前去作战,中了埋伏,全军覆没。所以等到抵达土木堡时,明军总兵力只有十三万人。”

“那么作为对手的也先有多少兵马呢?”

“有文人记载说也先兵力只有两万人,这是一派胡言。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也先攻城的兵马有九万之众。参与土木堡之战的瓦剌军队不止也先一支敌军,还有阿剌知院率领的三万多兵马。合起来大约有十三万兵马。”

“这样说来双方兵马数量差不多相等。先生请讲一讲,那也先是如何击败我大明的?”

“当时大同城被围攻数日,大明将士死伤者无数。英宗皇帝带着军队先赶到大同,然后又往东行进,自居庸关入关。当时宣府的北路、东路的屏障城池都已经被攻陷。明军前进到土木堡时,被瓦剌军两路围堵。明军只好就地筑起堑壕,蒙古人无法接近,此前瓦剌已经占据桑干河上游,切断了明军的水源,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三日。”

“厉害,在无水状态下依然坚持三日而不崩,足以证明明军的纪律和实力依旧很强。然后呢?”

“三天后,瓦剌突然派出使者到明军阵营,持书议和。英宗皇帝同意议和,然后也先佯装撤军,饥渴交加三日的明军看见也先撤军,他们纷纷走出防御工事,进入行军状态。但是没想到,明军刚刚越过壕堑,也先大军突然回转,四面围攻营伍不整的明军,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这个也先狡猾得很,朕听你讲这段往事,手心都攥出汗了。”

“陛下,《孙子兵法》曾经说过‘围师必阙’,强调包围敌人时,为防止敌军产生拼死作战的决心,要虚留缺口,以动摇敌将的意志,涣散敌军士卒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时发动致命一击,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陷入覆灭。也先大概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但他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同样的,奴酋虽然是蛮夷之辈,但是绝不能放松大意。”

“这个孙先生啊,我记得汉高祖曾经有过白登之围,那场仗,他可是安全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陛下聪慧过人、才思敏捷,举一反三的本事,微臣佩服。的确,白登之围与土木堡之变很相似,但是汉高祖是久经战阵、深谋远虑的将领。他采用了谋士陈平的计策,让汉军手持强弩,以战斗队形徐徐撤出重围。匈奴看没有可趁之机,才最终解围撤走。”

“以史为鉴,可以知成败。孙先生真博学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