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009章 修真必守戒 性命须同修(下)

    这块玉盘表面看起来十分光滑,中间有个凹进去的手掌印,以掌印为中心,分别有五条浅浅的凹槽向外延伸出去,将这块圆形玉盘均匀的分界成五个部分,分别为白、绿、玄、红、黄五色,乍一看,就像是由五块颜色不同的玉石拼凑起来的一样。

    “越儿,你将手掌按在上面。”玄阳道长在下方拖着玉盘说道。

    秦越看了看,玉盘上的手印凹槽对应的是左手,便将左手轻轻按在了上面,刚一放上去,就觉得入手处一片冰凉。这时玄阳道长将真气缓缓输入玉盘内,玉盘外层隐隐泛起了红光,秦越开始觉得手掌有些发热了,接着便感觉到体内有两丝细小微弱的气流受这玉盘所引,从左手掌心窜了出来,泄进了玉盘之内。这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玉盘上白色和玄色的两部分突然亮了起来,而且玄色的部分比白色的部分要稍亮一些。

    秦越正看得过瘾,玄阳道长已收回真气,秦越便感到那两丝气流又顺着掌心流回了体内,而那玉盘也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

    “五行之中,白色为‘金’、绿色为‘木’、玄色为‘水’、赤色为‘火’、黄色为‘土’。刚才你体内灵根之气被玉盘吸引出来,亮起玄、白二色,便说明你是水、金双灵之体,这也是为师曾说过的,你的出世就算能引发异象,也不会与‘火’有关的道理。”玄阳道长微笑着解释道。

    “哦,那师父您是什么灵体呢?”秦越好奇的问道。

    “为师乃是火灵之体,所以刚才在为师将真气注入玉盘时,玉盘外层才会隐现淡淡的红光。”玄阳道长答道。

    秦越又问道:“师父,之前您只说还有三灵、四灵,那有没有五灵同体的呢?”

    “呵呵,当然有,五灵同体可是最完美的五行灵体。五种属性的灵根若同存一体,不但不会相克,反而两两相生,能在人体内形成一个完美的共生平衡,一旦修炼起来,其修为提升的速度是普通修士的数倍,故而在修真界有‘天灵体’之称。千万年来,凡是身具天灵体的修士,无一不在修真界成为一代传奇,只是这天灵体更是极其罕见,传说非要经三千年才可能出一人。可是据修真史记载,上一次中州修真界出现天灵体修士,已经是六千多年前的事了,直到十多年前,才仅有一位天灵体修士出现在如今号称中州修真第一门的圣羽门,所以这三千年出一个的说法,恐怕也仅仅是个谬误的传说而已。”便是玄阳道长已到了这般的年纪和境界,在说起天灵体时,眼中依然透出了一丝神往。

    经过玄阳道长这一番详细的解说,秦越终于弄明白了五行灵体是怎么回事了,不过却不明白在济世堂里时,玄阳道长并没有使用‘窥灵玉盘’,如何能准确得知自己天赋灵体的属性的呢?想不通便只好再问师父。

    玄阳道长失笑道:“为师那时一下子也没想到,替你把脉时都不敢十分肯定你有双脉,正在思考间,你却自己露了馅,呵呵!”

    秦越顿时糊涂了,挠着头问道:“弟子不明白,怎么露陷的?”

    玄阳道长道:“你当时贪玩,动手来拿为师的拂尘,忘了么?”

    秦越道:“怎么能忘?您那拂尘还将弟子的手弄得好疼呢。”

    玄阳道长笑道:“这就是了。我这拂尘乃是一件法器,名唤赤玉拂尘,其手柄乃是用地火之穴的赤玉制成,天然的火属性。被为师炼成法器后,一旦离开为师的掌握便会自然释放火灵力,对水属性的物体反抗最为强烈。平常人拿着感觉不到,就算是身具单属性水灵体的人,只要是没有修炼过道法的,也不会受影响,因为天然灵体的灵力是很微弱的。但是你却感到了强烈的灼痛,由此,为师首先便可确定你是天赋水灵之体,通过把脉又可肯定你从未修炼过任何功法,那么你这比天然灵根稍强一些的灵力又从哪里来呢?唯一的可能,便是你本为水、金相生的双灵同体。”

    “是这样啊,那弟子岂不是以后都不能碰那些火属性的法器和材料了吗?”秦越心里顿时有些失落。

    “你现在根本没有真气护体,自然是碰不得,等修炼后有了真气护身就不怕了。”玄阳道长解释道。

    “哦,那还好,嘿嘿!”秦越顿时转忧为喜。突然脑子里又想起一事:“师父,既然无为师兄是无法修真的普通人,那您之前怎么还叫他指点我呢?”

    “无为他虽是普通人,无法求得长生,但他一生勤修武学,身强体健,还是可得长寿的。道家讲究性命双修,就是形和神都要兼顾,所以肉身炉鼎的修炼同样非常重要。你一直以来受双灵之体所累,精、气、神都亏损不小,身体虚弱,所以为师才要无为传你武术,以求强健体魄,日后于武学一道,你要多虚心向他求教才是。”玄阳道长叮嘱道。

    “是,弟子记下了!”秦越恭敬的应道。

    玄阳道长点点头,郑重的道:“为师乃一介散修,三十三岁时开始学道,直至六十九岁,才凭借灵丹之力筑基成功,进入了炼气后期。又在百岁之前,寿元将尽时,侥幸结成了金丹。其后为师已苦修五十余载,如今三甲子的寿元也已耗去了大半,却始终在金丹初期的顶峰徘徊不前,唉,这其间修炼的艰辛实难以为外人道。”说到这里,玄阳道长的语气已满是沧桑。“修真一途,最重悟性,为师修真多年之心得,除了于各门派的‘聆道会’上偶有所获外,余者皆为自悟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