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160. 盛极 黄金枷锁(含37w营养液加更)……

    “令月、婉儿。”

    “怀思正切,骤得云翰,此心甚慰。”

    灯下,姜沃才写完回信的第一句,不由顿笔而笑。

    这些年,她回成年人的书信形成了习惯,下笔自成如此。

    这回也是,写了一个开头,才忽然想起,这信是要陶姑姑念给太平和婉儿听的。而哪怕未来是名留史册的才女,婉儿此时也还是稚童。

    若是她如此回信,两个才岁的小姑娘,估计要睁着圆圆的眼睛,懵懵地听着。

    什么怀思什么云翰

    于是姜沃划掉了这句话,另外取了一张纸过来,索性轻轻松松开始随手写家常话

    “令月,婉儿,姨母师父正在想你们,就正好收到了你们的信,心里很欢喜。”

    姜沃的案上,正放着陶姑姑的信函。

    圣驾出京后,长安城内自有公文和信函,定期经由驿站送来除了朝堂事,帝后还有一对年幼子女在宫中,自然牵挂。

    前几日京中送来的信函中,陶枳除了按例向帝后禀明皇子公主的情形,还格外给姜沃写了一封信,自是惦记着她的生辰。

    随信而来的,还有陶枳在宫中佛堂给姜沃求的平安符,装在她亲手绣的荷包里。

    此外,还有太平和婉儿,给姜沃写的生辰贺词。

    说是贺词,其实一张大纸上,只有一句话,倒是周边画着些月亮星星和小花

    毕竟才岁多的孩子,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照猫画虎。

    姜沃当年教安安也是如此孩子太小的时候,骨骼未定,并不拘着她一板一眼练字,而是将笔墨给她,由着她写也好画也好,随她去。

    她记得安安那时候画了许多孩童眼里的世界,确实与大人看这天地的角度不同。

    姜沃都给她好好留着。

    太平和婉儿的贺词,显然是对着陶枳找来的字帖描的。

    “令月贺姨母生辰,平安喜乐。”

    “婉儿遥拜师父生辰,松柏之茂,长似今朝。”

    稚子笔触可爱,似字似画,姜沃收到很是欢喜。

    因此封禅礼后,就开始给两个孩子写回信。

    除了认真谢过两个孩子的心意,也要将她们因年幼错过的封禅大典讲给她们听。

    封禅正礼共日,今日刚刚结束,姜沃不顾劳乏,就于灯下写起了回信。

    “第一日,圣人于泰山之南,祭祀昊天上帝。”

    “第二日,圣人登泰山,封玉牒。”姜沃还在信中,用太平和婉儿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了下何为玉牒。“玉牒,便是圣人写给上天的信。”

    接下来,姜沃主要写了第日。

    皇后升坛,亲率内外命妇祭祀地祇并大唐的两位先后。

    姜沃只描写画面还嫌不够,索性另外取了一张专门用来作画的皮纸,开始给太平和婉儿画线条简笔画。

    圆圆的祭台上,单独站着一个红色衣服的小人,姜沃画了个箭头指出去,在旁边标注“皇后。”

    祭台之下,还有双手捧着俎豆祭祀礼器的小人。姜沃再画箭头,标注“安定”。

    此外的小人便都是用黑色墨笔画就,代表各位公主王妃,内外命妇。

    姜沃画完后,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太平看到这幅画时的样子

    太平是帝后最幼之子嗣,自然人人疼爱,养的她性情活泼明亮,像是一团火焰一般。她若是见到这幅画,一定会高高兴兴指着这两个红色的画中人道“这是母后、这是姐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太平是帝后最幼之子嗣,自然人人疼爱,养的她性情活泼明亮,像是一团火焰一般。她若是见到这幅画,一定会高高兴兴指着这两个红色的画中人道“这是母后、这是姐姐”

    相较太平,婉儿则从小就性情沉静。且姜沃离开长安前,正在教她最基本的加减数算。那婉儿见了这幅画,应该会安安静静开始数,直到数清楚到底有多少个小人才算完。

    而以太平的急性子,若是得不到回应,想必会开始摇晃婉儿道“快看母后和姐姐。”

    婉儿一旦被打断,以她现在必须从一开始数的习惯,估计又得从头再来

    想到这般场景,姜沃就笑了。

    她于画的一角落笔“乾封元年正月庚午日。赠予令月、婉儿。”

    然后取出随身携带二十余年的月印,蘸了红色的印泥,端端正正盖在这句话上。

    将画单独放好。

    姜沃才提笔准备往下写。

    不过,方才作画之事,倒让她想起了一段小插曲。

    皇后亲率内外命妇祭奠之事已然板上钉钉,再无更改。但礼部有些朝臣又提出了另外的意见

    因祭祀之典,除了群臣外,还有一些当地的百姓被特许上山观礼,取君民共观盛事之意。

    就有礼官提出,皇后与公主王妃等命妇,皆身份贵重,不该抛头露面,祭祀之礼应有宦者四面执帷遮挡一二才好。

    此奏疏都不等递到二圣跟前,作为尚书右仆射,礼部的顶头上司之一,姜沃直接就驳了回去。

    又特意问了礼官之首许敬宗和礼部尚书许圉师,这封奏疏可是他二人之意

    两人均立即否认。

    姜沃便也颔首道“我想,两位也不会有此浅薄之论祭祀之礼竟然要帷幔遮之,似见不得人一般。难道不怕地祇怪罪”

    许敬宗就见姜相手持一串道家流珠,口中还念了两句无量天尊。好一派道法庄严之相。

    心中好生无语他没记错的话,之前还见过这位姜相带佛珠

    但无语之情,挡不过许敬宗心中的凛然之意这封奏疏确实不是他授意上的,但他作为门下省侍中,见到这封奏疏并未驳回他觉得这封奏疏是有几分道理的,毕竟礼记内则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皇后和命妇们非要祭祀也可以,这就相当于女子出门。但既然出门在外,令宦官设帷幔遮住贵女们的身形面容,才符合礼法。

    许敬宗是觉得这是挺好的折中之法。

    但他又摸不准上意,就持保留意见,只将这封奏疏先留下,准备私下请二圣拿主意。

    没想到未等他请旨,姜相直接以尚书省的名义,令礼部撤了这道奏疏

    之后更是直接问到他们面前来。

    许敬宗从前未觉,姜相竟是如此锋芒毕露之人。

    而对姜沃来说,这些层出不穷的,以礼记和礼法旧例为由的算计,实在是令人厌烦。

    此时,姜沃提笔写道“令月,婉儿,我只希望,将来你们面对的世间,要比我们所见的更好、更广大。”

    那就是她这一生,未曾虚度的期盼。

    圣驾跸驻的官衙内。

    媚娘自门外入内,就见皇帝正在伏案写信。

    她轻声问道“陛下,不如明日天光亮了再写”

    毕竟皇帝的眼睛并不好,日光太亮会觉得刺眼眩目,但室内暗了又看不太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毕竟皇帝的眼睛并不好,日光太亮会觉得刺眼眩目,但室内暗了又看不太清。

    因而这两年,除却军国大事,皇帝已然很少朱批了。

    今日却很罕见的,坚持于夜里写信。

    皇帝闻言抬头,对媚娘道“正是今夜一气儿写完才好媚娘这几日也大累了,你早去歇着吧。”

    虽然皇帝没有明说,但媚娘也猜到了,皇帝这封信,必是要寄往黔州的。

    于是她不再劝说,只是嘱咐了门口的程望山和鱼和两句,就先行离去,给皇帝留下一个安静写信的夜晚。

    屋内灯烛点的亮如白昼。

    皇帝落笔并不快,免得因眼睛难受而至字迹疏乱。

    他一笔一划写就,如这一年光阴划过。

    封禅这般盛典,这年余来耗费了他许多心血。

    皇帝也曾担心过许多次,哪怕已经将典仪都安排好了,也会因天灾或是战事不能行。

    此时,乾封年终于顺利封禅完毕,皇帝是欣慰与疲倦一起涌上心头

    他终是行了有唐以来第一回封禅。

    于是,除了封禅祭祀时,祭告父皇母后,与他们的魂魄相诉外,封禅结束后,皇帝自要即刻写信将此事告知兄长。

    “凡帝王封禅,均有玉牒文,祭告天地。”

    帝王又称天子,祭祀天地时上玉牒,上书告天之文就如同臣子给皇帝上奏疏一般,皇帝给天地神祇上玉牒。

    玉石一直被认为能沟通天地阴阳。因而皇帝写给上天的文书,就都刻在玉石片上,然后用金绳捆于外,外头再以金泥封死,加以玉玺为印,最终埋在泰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