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六十四章

    楼府的课堂里。老太太今日陪孩子们上一次课,也想考究下张牧遥的水平。

    一段念完,张先生翻开另一段,又开始摇头晃脑的读:“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堪堪读了一个时辰,张先生嗓子哑了,便歇了下来,四顾一看,张先生不仅眉头一皱。

    那几个学生,打瞌睡的打瞌睡,发呆的发呆,哪里有读书的样子。

    张先生不禁板起了脸。

    下面偶尔传来窃窃私语,或是轻轻的笑声,不知谁在学他,“急急屁王,左右缝张……咯咯咯咯……”

    还有两个学生竟是听得睡着了,发出像鸟儿懒惰般的,“咕噜噜、咕噜噜……”

    只有荣哥儿图好玩,正攥了笔在纸上画字,两道鼻涕泡垂下来,将要碰到纸上,随着手臂摆动,鼻涕泡左摇右晃。

    张先生忍着气看着云阳,觉得有些生气,都怪她要在这个档口收什么徒弟,把这些学生的心都弄散了。

    云阳看到张牧遥正襟危坐,眼睛不住的左顾右盼。

    张先生心想,老太太亲自督阵,自己身为先生,代圣人立言,责任重大。

    不管怎样,先试试学生们的程度再说。

    “圣人说,三从四德,谁知道是哪三从,哪四德?”

    景辛子本能的就接一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风从虎,这个……”

    “还云从龙呢,不对不对,全然不对。”

    张先生看着众学生皱起了眉,基础这么差,还参差不齐,不能用典太深,要浅显。还得耐心的教导一回。

    老太太也笑着摇摇头。

    便出了第二个题:“这样吧,话说合纵苏秦、公孙衍,两人一个佩了六国相印,一个佩了五国相印,谁知道是哪六国,哪五国?”

    “这我知道。”景辛子最佩服的便是有胆识的古人,站了起来说道,“张仪败了苏秦,苏秦又是张仪的师傅,六国是燕赵韩魏齐楚,五国嘛,比前面少了齐国。”

    张先生捻着胡须,心里可不怎么满意,这个少年学生太口语了!全然不像已经开蒙的童生。

    张先生敲了敲桌子说,:“咱们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样子,坐如处子,立如玉树,景辛子你坐下。”

    又转过头对云阳问道:“楼云阳,你可知道何为合纵,何为连横?”

    云阳默了一刻,“回先生,我不知道。”

    “云阳妹妹大胆说吧,你不是什么都会吗?”叶映在一旁说。

    “姐姐写字好得很,合纵就是两个字合一块,连横就是一根扁担挑,要平且直,还要有气势。”荣哥儿在桌子后面擦了擦鼻涕。

    老太太在旁边坐着,见最小的孙儿都如此乖巧,还懂得这么多,心里乐开花了。

    云阳慢慢的站了起来,“先生,合纵连横本是一回事。”

    “啊!”张先生张大了嘴巴,如此新奇的说法头一回听说。

    “合纵六国以御秦,连横秦国以御他国,如何是一回事,荒唐,荒唐。”张先生连连摇头。

    “先生有所不知,先生大概只知朝秦暮楚之说,却不知那三个人自己也是拿不准主意的,这就好比元朝罗贯中写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看街上做买卖的,一家兴盛,其他几家必然要处处针对他,不给人家好脸看。私底下,每一家买卖不好的都要笑着去偷人家的方子。”云阳说道。

    “说不通,说不通,古人学说岂是你三言两语便评说了的?”张先生不屑楼云阳的歪理,即使听起来勉强算通,这便是强词夺理吧。

    “先生太拘泥,须知‘万物一理’,最后都要回到这上面来的,这也是老子之说。”

    老太太听了道,“对,对,老子说的就得听,不然要挨板子。”

    这一下,大家实在忍不住了,笑得前俯后仰,课堂上从来没有喧闹成这样子过,何况老太太说了这么一番话!

    张先生气得又咳嗽又拍桌子,满屋子的笑声就是无法控制。张牧遥不得不板起面孔重重一哼。

    云阳垂了下眼帘又说:“我们几个学生,又不图功名,只想拣些有意思的书来读,将来见着好看的景,好玩的事儿,能写出来,或者今日学者将来能荣华富贵,那也是先生的功劳。”

    学生们都纷纷窃窃私语,“云阳姐姐说的对呢,这不就是开这个学堂的由来么。”

    张先生涨红了脸,心里突然叹了口气,自己苦读十几载,到头来不过是一介秀才,除了见官不跪,按月几斗米,又有什么荣华富贵了?但见楼云阳愣头愣脑,其他学生也听得东倒西歪,没了个学堂的样子。

    张先生脸色突然严肃起来,“写诗作对,不是不好,只是做来做去,都不如记几本圣人书在肚里,那才是真学问。”

    “先生既然瞧不起写诗作对,便是认为写诗作对是简单的了?没学问的了?”

    “也不是这么说,各有各的好,终归是不如圣人书。”

    “那先生是会的了?”

    这学生,怎么感觉总是在撺弄人,张先生多日积攒的怒气有些压不住了。

    “那也是开蒙便要学的,既然你们要学写诗作对,咱们以后就向你讨教如何?”张先生尺子往桌上重重一放。

    “太好了,大家都坐好了,以后阳阳要教我们写诗作对了。”学生们全然没察觉先生的怒气。

    老太太欠了欠身子:“就先学【春秋】吧,这个短,听说考秀才是要熟读这个的,要辛子和映儿用心背诵,将来你俩可是要去考举人、进士,做状元的。”

    学生们都鼓掌起来,轰然叫好,身子也坐正了。景辛子和叶映对视一眼,低头忍住笑。

    “咳。”张先生咳嗽一声,学生们立马立刻回过神来,一个个正襟危坐。荣哥儿吓得鼻子一吸溜,鼻涕泡又回去了。

    “啪。”张先生忽然把戒尺往云阳桌上重重一敲。

    “楼云阳,你来说说昨天温习的怎么样了?”

    云阳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温习什么啊?”

    “春秋啊。”坐在后面的景辛子小声提醒道,“关夫子看的那本,昨天先生也让温习的。”

    云阳想了想说:“关云长啊?他……”

    “谁?他什么?”张先生严肃的表情带着不满。

    “春秋,说春秋便要说周文王,周文王就是周王啦,他和以后的各位周朝管事的,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礼仪制度,用来巩固自己的国家,又封了自己家的亲戚到各地做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专门的历史记录,可惜后来大家都不听话,都想当老大,以至于周朝国都都要挪地方。各个小国的历史记录也找不到了,只剩一个鲁国历史还没烧掉,那就是春秋了。”